时间: 2024-05-16 00:28:12 | 作者: 餐厅布草
但是,现实是,过去几年里,试图通过“众筹”平台等,给每个客户建一个个性化房子的尝试,无一例外的失败了。
而在过去10年里,把地产当作艺术,每个项目都力图和以前的项目不一样的房企,没有一个能做大的。
真正做大的房企,都是在不断复制自己的成功,有的在复制自己的成功的同时,还复制别人的成功。
拿地、户型、园林、营销、管理所有的领域中,可以复制的90%是什么?又是怎样的10%拉开了差距?
明源君下面分别来说。首先,明源君想说的是,从市场角度来说,对房子的个性化需求可能是一种伪需求……
大家都喜欢苹果,其实苹果产品的硬件,是个标准品,甚至每个人的铃声都一样。
大家都觉得自身喜欢个性化的酒店,其实中国的酒店里做得最大的,是七天、如家、汉庭这些每间房都一样的产品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有以下一些原因:
人需要什么?大部分人需要的东西都是差不多的。都要吃喝拉撒睡,都要看电视,都要辅导孩子做作业,等等。
人需要什么产品?在你没见过加湿器之前,你是不清楚自己需要这个东西的。在你没有见过苹果手机之前,你也不会想到个人需要苹果手机。
具体到房子来说,一般的人所能提出来的对房子的需求,都来自其之前在朋友、亲戚家曾经见过的房子,而不可能凭空产生。能够凭空想象出房子的样子的,是建筑设计师。
所以,有个性化需求的人是少数,能把个性变成真正的需求并提出来的更是少数。
举例来说,途家的房源来自很多地方,每个房子都是千差万别的。这也是途家的优势。
但是,途家城市里的房源却要做“相对标准化”,也就是说,房型、房间大小不一样。但每个房间里的东西差异不大:家具、卫浴、布草等等都基本相同。为何需要这样?
因为人们习惯于享受熟悉的服务,也就是对入住的地方会有一个预期,如果所入住的地方现实与预期差距太大,也会不满。
当然,途家在旅游景区的房子很特别。比如三亚有的房子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用竹子包起来的。福建武夷山,途家有10种产品,有房车,还有火车皮改造的房间。途家在各地还有许多搭建在大树上的树屋。
但是,这些另类的东西,用途家创始人罗军的话说“在那里住一年你会疯掉的,住几天却会很高兴。”
所以,作为长期住宅的房子,人们选择的时候,潜意识就觉得那房子不能太个性化。
前2年各种“众筹”平台非常火爆,特别是众筹户型的平台。号称能给每家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房子。但是到今天,这种平台基本上没有了,为什么?
事实上,在一个比较大的城市里,收集一些个性化的需求并不难。可是问题是,如果一栋楼里,有200个不一样的户型,那施工难度就不是一般的大,造价就不是一般的高。
而事实上,经济实力比较强的群体,都相对成熟,他们不会提很多特别个性化的需求,实在想个性化,就去买别墅了。
而提出各种稀奇古怪需求的群体,则都比较年轻,对他们来说,价格才是第一位的,而个性化不是,所以,个性化就成了一种伪需求。
当然,还有一种办法是,在参与众筹的1000人中,找700个选择主流户型的,为他们修一栋有5个主流户型的房子,另外300个选择300种个性化户型的客户则不管了。但是如果这样,众筹户型这一块就和一般的市场调查与研究也就没啥区别了,最后真正众筹到的只是钱而已。
与其让二流设计师“创新”,还不如复制一流设计师设计的、经过市场检验的产品,这也是风险最小的选择。而且,不断的复制中,产品的缺陷会被发现,产品能做到极致。
新产品需要研发周期,如果根据当地详细情况进行研发,就更需要更长的时间。而现在房企比拼的还是规模。
有的千亿房企,不单复制自己的产品线,还复制别人成功的产品线。把这当作扩大规模占领市场的法宝。
现在地价已经如此之贵,每家房企拿地之前,都会做大量的研究,包括当地人均收入、人口净流入、城市规划之类,都有一大堆数据,这就应该复制的90%,抓住这90%,不会犯大错误。
举例来说,几年前旭辉在苏州郊区拿了一块地,别人都认为那里很不好卖,结果却卖疯了。为啥呢?因为他们发现,当地有数以万计的拆迁户,家里有钱,想换房子,而且想住附近。
再比如,某巨头本来不十分看好南京附近一块地,但老总看调研报告的时候,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信息“南京人都认为那里有50公里远,实际上那里只有15公里远”,也就是说,这块地是“心理距离远大于物理距离的地方”,果断买下,结果就卖疯了。
能从海量数据中看到最有价值的信息的人,其实是少数。所以,巨头房企的董事长、总裁,都会亲自参与拿地。碧桂园一些较为重要的地块,都是杨国强本人亲自考察拍板拿下的。
举例来说,在一二线,家里有个书房无比正常。但是到了三线,即使是同样的房间,你最好把那布置成“次卧”或者“老人房”,否则大家不感兴趣。
再比如,三线你可以宣传小三房里多送的一个小房间是“储物间”,可能很受欢迎,但在一线,那个房间最好设置成别的功能,因为一线多余的东西都会被扔掉,一平方几万不能随便浪费。
但龙湖景观真正的精髓,其实在于现场,也就是说具体施工的时候,城市公司的园林负责人、项目的园林负责人,都要在现场根据真实的情况做调整。
而要找到最契合设计的树,靠从外地买树是不现实的。所以龙湖每到一个城市,必定先建设苗圃,苗圃规模在300—1000亩之间,也有更大的。自己建苗圃的好处在于,能够准确的通过需求生产,而且因为树木都在一个城市,方便运输,也不可能会出现移植后水土不服的情况。
现在营销都在提标准化,从项目销售说辞、到展示区、再到奖金制度,都可以复制。
甚至营销费用怎么花都可以标准化,比如世茂内部则会通过有效的销售体系的标准化,在总费用控制的前提下,提升费用的使用效率。比如根据经验,你的这类项目没必要投非常多的户外,而需要给高佣金……那么标准就会引导你控制户外的投入。总之,标准化的体系会指引项目把钱省下来用到更有效率的地方。
因为制度并不能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,真正能让人满血去战斗的,是一种气氛。
➋是否有组织惯性。就和一个团的军队的性格建立起来以后,就可以传承下去一样,一个销售团队内部也有这个惯性;
➌是否有荣誉感。只靠奖金激励是不够的,是否以公司为荣、能从业绩中能获得人生的成就感,是很关键的。
复星每建立一个新的事业部或者基金,是先找一个核心的人,围绕他来建立团队,到今天都没有失败过;碧桂园的各个区域,都有自己的大将,一个区域几百亿,凑成一个几千亿的碧桂园。
明源君认为,所有的制度,都是管人的,真正有自我驱动的人,不用管;无能的人,管理也没有用。
而最核心的识人之明,是创始人对自己的认识,有的创始人想到自己已经没办法管理那么大的企业,于是就引进职业经理人,自己彻底放手。而有的,明明自己慢慢的变成了企业瓶颈,还继续管理,企业自然发展缓慢。